奏響幸福協奏曲!貴州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
- 作者:趙勇軍 劉悅
- 來源:天眼新聞
- 發布時間:2022-04-08 16:46:56
春日昭昭,和風煦暖。一根根細長的毛線在石本英手中不停穿梭,不一會兒一個貓貓發箍的雛形逐漸呈現,“現在一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既能補貼家用,還能陪伴家人,真是太幸福!”搬到新家3年來石本英幸福滿滿。
像石本英一樣,在黔東南州從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廣龍社區手工藝品廠,每天有40多名附近村民和社區搬遷婦女來這里做工,從手工發箍到手工發卡,“美麗經濟”從她們的指尖“誕生”。
石本英(左三)在編織手工發箍
易地扶貧搬遷是貴州最具標志性意義的脫貧攻堅“頭號工程”。4年多時間,從烏蒙山脈到武陵山區,從麻山瑤山到滇黔桂石漠化區,一場壯闊大遷徙,改變了192萬人的命運。
當前,貴州用高質量統攬“十四五”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牢牢把握新國發2號文件的機遇,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搬出大山,迎來嶄新人生
羅建朝是興義市灑金街道南興社區的新市民,2017年從晴隆縣長流鄉搬出,一到南興社區后就當上了保安。去年3月,羅建朝夫婦到食用菌產業基地務工,兩人每月工資加起來超過5000元。
新市民正在經歷著各種各樣的新鮮事。今年33歲的新市民李臣娣如今成為了灑金街道栗坪社區的干部,工作之余,她每周都會和伙伴一起直播帶貨,推薦當地的農特產品,目前直播賬號粉絲已超3000人。
貴州貧,很大程度上貧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關于“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的重要指示,吹響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的沖鋒號。
2015年12月2日,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作為貴州最具標志性意義的脫貧攻堅“頭號工程”。
幾十名搬遷婦女在從江縣廣龍社區優鳳工廠就業
作為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十三五”期間,貴州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成功探索“六個堅持”“五個體系”等行之有效的貴州模式,完成搬遷192萬人,在全國搬遷人數最多。
四年多時間,這場“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戰,戰出了“貴州奇跡”,累計建成949個集中安置點,建成安置住房46.5萬套,大力創辦就業幫扶車間1082個。
在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同康社區,8000多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在這里安家落戶,一條寬闊的關花大道將社區與縣城連接起來,是搬遷戶們融入城市生活圈的主要通道,僅20分鐘即可抵達。
18歲的曾澤念隨家人從貧瘠的山窩窩搬遷至此,在社區車間找到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弟弟在臨近的新校讀上了初中。在曾澤念看來,如今的一切令她對新生活有了更多的憧憬。
壯闊大遷徙,一步跨千年。如今,192萬人擺脫貧困的命運,并在新生活中逐步站住了腳跟,迎來了嶄新人生。
穩定就業,托起穩穩幸福
“車間就在家門口、上班只需下個樓”。在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民族刺繡就業幫扶車間,搬遷戶張應開心地說,月工資3500元,在這里讓苗家姑娘的一技之長變為了謀生手段。
張應所在的就業幫扶車間,是化屋村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4戶159名搬遷群眾在家勞動力就業問題而建,實現了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
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2019年2月,貴州作出了長遠性制度性安排,即建好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確保滿足搬遷戶子女入學需求,確保每個安置點有1個衛生服務機構,確保有勞動力家庭1人以上穩定就業。
貴定縣云霧陽光家園就業幫扶車間中,搬遷對象正在開展酒瓶貼標培訓
穩崗就業行動實之又實——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生態移民局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切實加強就業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持續做好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搬遷人口就業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做好有組織勞務輸出工作,加強脫貧人口職業技能培訓,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進行就業援助。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延續支持扶貧車間優惠政策,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
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省生態移民局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區為重點,加大就業創業、產業配置、技能培訓等支持力度。根據安置區規模、分布和搬遷群眾年齡結構、就業能力等,分區布置產業,分類解決就業。
就業由保脫貧向全面提高質量轉變。截至今年2月底,全省易地扶貧搬遷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涉及41.35萬戶98.89萬人,已就業41.35萬戶92.49萬人,占搬遷勞動力總數93.52%。
社區治理,提升民生福祉
“我家是2019年搬遷到福來社區的,之前小區沒有管委會,環境衛生不太好。自從有了管委會,還開辦了‘福來社區綜合市場’,既方便群眾購物又不影響小區環境衛生,真的很好!”看著新家周圍越來越便捷的生活環境,貴定縣金南街道福來社區搬遷群眾張恩喜別提有多高興。
“十四五”以來,貴定縣下足“繡花”功夫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在云霧鎮陽光家園小區、昌明鎮鑫明小區等多個搬遷社區設立警務室、綜治中心、調解室。各安置點小區還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托“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治理機制,強化社區矛盾糾紛調解,促進搬遷社區和諧穩定。
在貴定縣,搬遷兒童在社區玩耍
社區治理,提質升級行動一個接著一個。
2021年,省生態移民局會同民政等14部門印發《關于高質量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對社區治理作出制度性安排;制定發布《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成為全國率先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治理安置社區的省份。會同住建、發改、財政等部門出臺《關于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新增住房需求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國家發改委、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全國推廣。
會同自然資源等部門全面完成46.2萬余套安置住房不動產權登記和發放工作;會同體育、文旅、殘聯等部門完成30個多功能體育場項目、100個綜合性文化服務示范點建設、16個殘疾人綜合服務示范安置區建設;會同省教育廳組織全省9所市(州)本科高校領辦安置點學校,提升教育質量。
如今,在貴州大地上,整齊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寬敞干凈的道路,幼兒園、就業幫扶車間、群眾服務中心……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孩子讀書省心了、大人工作舒心了、老人看病也不用操心了,昔日的貧困戶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省生態移民局局長吳靜表示,作為脫貧攻堅戰的標志性工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巨大成就。完成搬遷建設任務只是第一步,后續扶持是更重要、更艱巨的長期任務。一定要把來之不易的搬遷脫貧成果鞏固住、拓展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努力打造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示范樣板。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勇軍 劉悅
編輯 劉詩雅 楊韜
編審 田旻佳
-
【防疫科普】疫情面前,戴好口罩很重要!
近期,全國新冠肺炎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態勢,為進一步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科學精準指導社會公眾做好自我防護,特發出溫馨提示。
當代先鋒網 2022-03-31 00:13:09 -
快來申請!貴州開展2022年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工作
為推動貴州省工業設計產業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根據相關規定和工作安排,現組織開展2022年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工作。
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網站 2022-03-31 00:11:32